許森彥 精神科診所-台南失眠,焦慮,恐慌,憂鬱,自律神經失調專家

長期服用安眠藥增加罹癌風險?

今天,很多人被一則新聞嚇到了。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李友專等人,利用健保署過去15年的百萬人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,並將長期使用BZD類安眠藥的患者,與未罹癌使用者相對照。結果發現,長期服用BZD類安眠藥可能會增加罹患癌症機率,且風險最高前三名依序為98%腦癌、59%食道癌,以及41%的胰臟癌。

我想,這個研究有幾個明顯的問題存在。首先,『健保署』的資料數據是否可信賴,是一個大問號!因為,這些資料數據是在進行臨床醫療的目的累積而來的,藉以進行與原始目的(臨床診斷與治療需要)無關的分析研究,在研究倫理與資料可性度上大有爭議。第二,假設健保署的資料數據是可信賴的,這種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是『A事件與Z事件的相關性』,而非『A事件與Z事件的因果關係』。簡單講,如果A事件造成B事件,B事件再造成C事件⋯⋯,一直到Z事件,這種研究可以得出A事件與Z事件有相關性的結果,但絕非因此可以說A事件會造成Z事件。

台灣人使用助眠藥物的比例高於兩成是事實,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會對大腦功能產生不良影響也是事實。但,何以致之?

用精神科的『三本柱』:生理的、心理的、社會的多重因素來解釋這個現象,可以『好聽又不會跳針』。需要長期服用助眠藥物的個案,都存在著其個人生理體質、心理特質與社會背景的因素。這些因素往往受到忽略,或是根本無法被有效解決,才導致個案必須長期藉助眠藥物來維持其基本生活品質。

要避免長期使用助眠藥物,找出導致失眠的原因是很關鍵的!大部份失眠者都有焦慮、憂鬱等情緒障礙,必須加以治療,才不至於淪為助眠藥物的長期使用者。許多失眠者因為各種錯誤資訊,錯失避免失眠慢性化的契機,甚至使用酒精等物質助眠,非但無法改善病情,反而導致病情惡化、複雜化,更是令醫者扼腕!

從事科學研究,往往引出的未解之謎比解決的疑惑更多,這是科學研究的限制,也是迷人之處。藉此新聞再次呼籲失眠治療的重要性,倒也是個好機會!